1402年,济南城失守,兵部尚书铁铉被朱棣俘虏。
面对皇帝的威逼,他丝毫不惧,誓死不跪,还当面斥骂朱棣。朱棣恼羞成怒,命人割下他的口鼻,烹熟后塞进他嘴里。令人震惊的是,铁铉竟毫不犹豫地吞下去,还忍痛回应:“忠臣孝子的肉,岂有不好吃的道理!”说罢,他依然痛骂朱棣是“祸国殃民的大逆贼”。
朱棣怒不可遏,立刻下令凌迟处死。铁铉被千刀万剐,但临刑之际,仍不改其言辞。朱棣觉得不解气,又命人将他的尸骨投入油锅,要让他“死后也要屈服”。没想到油锅轰然作响,热油溅起,骨架也碎裂,再无法操纵。这一年,铁铉年仅37岁。朱棣气得几乎吐血,却也无奈——铁铉的确是铁骨铮铮,生死不屈。
展开剩余79%那么,朱棣为何要对铁铉下如此毒手?原因要追溯到四年前。
1399年,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起兵,意图夺取皇位。当时,朱元璋晚年滥杀功臣,导致建文帝缺乏可用之将。朱棣凭十万兵力,便将朝廷六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主帅李景隆更是狼狈逃回南京。朱棣趁势南下,直逼济南。
铁铉当时只是运粮官,负责粮草调度。听闻李景隆大败,众人皆劝他随军撤退,但他却坚定表示:“济南是要地,若失守,叛军便可直取京师,后果不堪设想。况且济南易守难攻,我们必须死守!”他亲自押送粮草,火速赶进济南城。守将盛庸兵力不足五千,正束手无策,铁铉的到来让全城军心大振。
1400年,朱棣十万大军压境,自以为必能轻取济南。然而几番猛攻,城池坚若磐石,叛军尸横遍野却无功而返。焦躁之下,朱棣采纳谋臣之计,欲效仿“水淹七军”,引黄河水灌城。铁铉得知后急中生智,设下诈降之计,诱朱棣亲入城门。果然城门落闸,几乎要了朱棣的性命。朱棣侥幸脱身,恼羞成怒,架起火炮欲轰城,却见城墙上悬挂着太祖朱元璋的遗像,只得收兵。换攻西门时,又发现牌位林立,更不敢轻举妄动。
久攻不下,三个月后,朱棣只得无奈撤军。济南保卫战因此成为铁铉的成名之战,他被百姓尊称为“济南战神”。
然而两年后,朱棣避开济南,绕道南下,在灵璧大败朝廷军,又直取南京,最终登基称帝。京师失陷,建文帝下落不明,铁铉虽震惊,却依旧坚守济南,最终寡不敌众,城破被俘。
朱棣原想网开一面,但铁铉宁死不屈,依旧口诛笔伐。朱棣愤怒至极,命其凌迟处死,仍不解恨,甚至连累铁铉的父母被流放云南,儿子发配广西,妻女没入官妓。
铁铉本是回回人后裔,因朱元璋赏识而仕途顺遂。他忠于朱元璋和其继承人,自幼受儒家教育,对篡位谋逆深恶痛绝。这使得他注定不会向朱棣屈服。有人质疑,他为一个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而牺牲全家,是否值得?答案却是肯定的。即便朱棣痛恨铁铉,也不得不承认其忠义。
铁铉的故事告诉我们:利益面前,许多人会妥协,但总有人即便付出生命,也不放弃自己的信念。这样的人,值得敬仰。后来在明神宗时期,朝廷为铁铉建祠祭祀——“铁公祠”。直至今日,它仍矗立在济南大明湖畔,见证着后人对这位铁骨忠臣的敬仰与怀念。
发布于:天津市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