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青春山东&《山东青年报》推出“青春!无问西东”专栏,记录展现山东青年在援疆一线挺膺担当的奋斗故事,见证青春与时代同频的力量。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齐鲁大地到南疆戈壁,跨越4000多公里的距离,胡斐、杨冰欣、李玉霞、徐宗盛——这几个带着山东人特有倔强的年轻人,把青春的行囊背到了新疆。他们中,有从海边来的“倔姑娘”,在搬砖抹墙里读懂了乡土;有怕羊肉膻味的姑娘,在一碗手抓饭里融了人心;有拿过武术大赛季军的“大粽子”,用双截棍敲开了孩子的心扉。不同的起点,相同的选择,他们把担当写在了新疆基层的泥土上。“再选一次仍会来”“青春易逝,必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回忆当初决定来新疆工作时的情景,胡斐笑着说,虽然妈妈极力反对,亲朋好友不理解,“但如果让我再次选择,依旧会是同一个答案。”她笑着说,自己比较犟,认准的事就总想着去试试。然而,从海风拂面的青岛来到戈壁壮阔的新疆,干燥的气候、饮食的不习惯……突如其来的陌生感让胡斐有些难以招架,甚至有点后悔。入村住户,夜里躺在床上,看着窗外陌生的星空,思乡的情绪忍不住翻涌。胡斐不断给自己打气,“胡斐啊胡斐,是你自己选的路,再难也得走下去。”她把不服输的劲儿,悄悄揉进了新疆的夜色里。第一次搬砖搬水泥、第一次抹墙刮腻子……在与老乡们同劳动的过程中,她听老乡们讲新疆的故事,讲沙漠里的胡杨树,讲他们对新房子的期盼。胡斐也会给大家讲自己家乡的故事,讲她来新疆的想法。慢慢地,她不再是那个“外来的大学生”,而是老乡、同事们口中“能吃苦的小胡”。
胡斐(右一)深入农户调研
驻村的日子里,最暖的光,藏在田埂上的烟火里。秋收后的一个傍晚,棉田收割完,村民们在田边支起炭火,把刚掰的甜玉米埋进火堆里。胡斐蹲在火堆旁,眼睛瞪得溜圆,盯着火星子溅起的地方,生怕玉米烤糊——这是她第一次在野外烤玉米。在老乡们的帮助下,等到烤熟的玉米甜润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带着炭火的香气,那一刻,疲惫全都被这口甜压下去了。从帮忙的志愿者到如今的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人民政府负责就业的基层干部;从“大不了服务期结束就回去的彷徨”到与留疆战士喜结连理扎根这片土地,所有的经历,都变成了她成长的养分,让她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慢慢扎根、生长。每当和父母打电话,思乡之情也总是难以抑制,爱笑的她,有时也会忍不住一个人躲起来大哭一场,“虽然我很坚强,但也有爱哭的一面,这是一种调节方式。”胡斐说,“我只是个有点倔的姑娘,在新疆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该做的事。”从“饮食关”到“心贴心”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人民政府,分别负责党政办、人事工作的杨冰欣、李玉霞也都来自山东,她们同样带着倔强与真诚,跨越山海来到这里,把青春的汗水洒在基层一线。第一顿饭就给了杨冰欣“下马威”——满桌的手抓肉、烤包子、羊杂碎,飘着她从小就抗拒的膻味。可看着同事们围坐在一起,就着馕吃手抓肉特别香,她心里又有点不是滋味:“总不能一直搞特殊,想融入这里,得先过‘饮食关’。”杨冰欣开始试着接受新疆美食。她慢慢尝试烤包子——刚开始只敢吃皮,后来发现里面的羊肉馅混着洋葱,竟一点不膻;再后来,她能咬下一小块手抓肉,就着皮芽子(洋葱)吃,还觉得越嚼越香。“原来不是羊肉不好吃,是我没找对打开方式。”杨冰欣笑着说。
杨冰欣在处理工作
如今的杨冰欣,不仅爱吃手抓羊肉,还学会了做手抓饭。周末,她会邀请朋友去她宿舍,做一大锅手抓饭,里面放满胡萝卜、羊肉和葡萄干。她说:“刚开始是为了融入,后来是真的喜欢,喜欢这里的美食,更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片土地的热情与真诚。”在杨冰欣看来,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如果我们不愿付出,或许以后就需要更多人付出,使命的背后,是一代代有情怀、有担当、有干劲的有志青年“把青春和梦想都安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18年夏天,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李玉霞带着好奇与憧憬,来到了新疆喀什。那时的她不会想到,两年后,她选择留疆,“这里的光,我想多追几年。”“为什么留下?”很多人问过她这个问题。李玉霞说:“这里的风景美,人更暖。我帮老乡们一点小事,他们会把最好的奶疙瘩塞给我。这种被需要、被牵挂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的日子特别有分量。”这份“分量”,是她在走访入户中一点点攒下的,藏在每一次帮老乡解决难题的坚持里。
李玉霞在处理工作
李玉霞说,喀什的光,不仅是阳光下的古城廊檐,更是映在巴扎集市里的笑脸之上。如今已在新疆喀什成家的她,像一棵扎根的胡杨,用青春守护这里的风景,用行动续写属于她的留疆故事——因为她知道,这里的光,值得她追一辈子。“好钢得在基层的火里炼”在英吉沙县乌恰镇,提起徐宗盛,老乡们总会笑着说:“那个会耍双截棍、能帮咱们解难题的‘大粽子’嘛!”谁能想到,皮肤黝黑的他曾是拿过国家级武术太极推手季军的武术专业高材生。2021年7月,通过考试的徐宗盛背上行囊一路向西,来到新疆,到如今成为群众信赖的“自家人”,他在基层的泥土里摔打、在群众的期待中成长。初到乌恰镇时,徐宗盛心里揣着一股“武林人”的傲气。他总觉得,自己练过十几年武术,能吃苦、有毅力,基层工作再难也能扛过去。可对他的到来,老乡们并不买账。老同事拉着他到院子里,指着墙角的葡萄架说:“小徐,你看这葡萄藤,得顺着架子慢慢爬,才能结出甜葡萄。跟老乡打交道也一样,得先听他们说,再帮他们办,不能光凭一股劲。”从那以后,徐宗盛把“太极推手”的“以柔克刚”用到了工作里。那段日子,他始终装着记满老乡需求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老乡的们的各种需求,然后根据需求,一件件去落实。在基层待的时间久了,徐宗盛发现,要真正融入新疆,光帮老乡办事还不够,还得懂他们的文化、爱他们的家乡。于是,他把自己的“武术特长”变成了“文化桥梁”。每周六周日,他都会在镇文化站开“公益小课堂”,教孩子们舞龙舞狮、打太极、耍双截棍。除了教武术,徐宗盛还教孩子们学电脑、操控无人机。他自己掏钱买了电脑和无人机,带着孩子们在田野上航拍,让他们从空中看自己的家乡。有个孩子操控着无人机,兴奋地喊:“‘大粽子’,你看,我们的家乡真美!我以后要当飞行员,把家乡的美景告诉更多人!”徐宗盛听了,比自己拿了比赛名次还高兴。如今,徐宗盛在新疆已经待了四年多。他说:“以前练武术,讲究‘千锤百炼出真功’;现在做基层工作,也是一样。你得把自己当成一块铁,愿意在群众的需求里烧,在难题的敲打里炼,才能练出能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硬功夫’。”
徐宗盛工作之余教授传统武术
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是在温室里消磨时光,而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担当书写成长,用奉献实现价值。天山的风,吹过徐宗盛他们的脸庞,也吹扬了他们的青春理想——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也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注入了最鲜活的青春力量。由山东青年报记者董云宇采写,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